當前,正值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盛期,誤采誤食毒蘑菇導致中毒的風險驟增。琿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醒廣大群眾,嚴格遵循“不采、不買、不食”的原則,嚴防毒蘑菇中毒。
據(jù)介紹,夏秋季潮濕環(huán)境讓蘑菇在公園、山林、小區(qū)綠化帶等區(qū)域大量繁殖,且許多毒蘑菇與可食用菌外形相似,難以區(qū)分。毒蘑菇中毒危害極大,不僅類型多樣,且致死率高。其中,急性肝損害型潛伏期長,初期癥狀輕微,隨后進入“假愈期”,但毒素仍在損害肝臟,2-4天后病情易急劇惡化,病死率高達80%;橫紋肌溶解型則可能導致肌肉溶解、腎衰竭,致死風險極高。
針對“顏色鮮艷才有毒”“生蟲蘑菇無毒”“銀針大蒜可試毒”“高溫烹煮能去毒”等常見誤區(qū),市疾控中心提醒這些說法均無科學依據(jù),呼吁公眾嚴格遵守“不采摘、不購買、不食用、不輕信”的“四不”原則,家長要教育兒童遠離野生蘑菇,餐飲單位禁止采購、加工野生蘑菇,防止群體性中毒事件。
市疾控中心提醒,若不慎誤食毒蘑菇,神志清醒者應立即催吐,撥打120前往醫(yī)院救治,并攜帶未食用蘑菇、嘔吐物等樣本供檢測。此外,肝損害型中毒患者需警惕“假愈期”,即使癥狀緩解也要持續(xù)觀察72小時,避免延誤治療。